Categories
共創論 | On Co-creation

場、場域和卡波耶拉

如果你曾經參與 YITOPIA (一起開工社區)的 innovative workshop(創新工作坊),無論是「共創下午茶」,還是其他更加深度的探討,一定都會聽到共創官引導者打著這三張 keynote 和大家講解,這場工作坊中大家需要注意的原則:

Categories
亂翻書 | Reading Everything

把花獻給艾芝農

最近因為聽了機核網關於《西部世界》的背景故事的一系列播客,決定把自己能找到的所有近未來題材(主要是 Cyberpunk)小說和電影,和這些作品裡面提到的作品都看一遍。第一次知道這本《把花獻給艾芝農》,是一篇介紹神山健治導演的 TV 動畫《攻殼機動隊 Stand Alone Complex》的評論文裡(如果這篇文章沒有寫,我根本不會注意到這本書)。在充滿了 J.D.塞林格梗的 SAC 裡面,居然有一本不是他寫的小說,而且出現在專門刻畫人工智能的一集裡面,必定不簡單。只是當時的我對動畫裡面的政治描寫和人物刻畫的著迷更勝於對人類心智的興趣,直到這兩年被《西部世界》點燃。趁著在舟山出差,在飛機上和酒店裡,花了2天的時間,終於看完了這本小說。然後我發現,這根本不是一本「科幻小說」,而是一本關於「成長」的小說。

以下就是當年那篇文章裡面關於《把花獻給艾芝農》的摘錄。
Categories
亂翻書 | Reading Everything

愛情的「美學」層次

July 25, 2018
Categories
跟蹤90後 | Born in 1990s

來信 | 我在偽善裡生長,發亮,掙扎并終將將它走向死亡

幾個月前,我和朋友 S 說起我有一個計劃叫做「身邊的人」,想要記錄我看到的人們的生存狀態。S 說,要告訴我一個關於「偽善」的故事。上兩周,我收到了這個故事,發現它並不真的關於偽善,而是關於悔改。我問她,真的可以把這個故事放出來嗎?她說,「我在學習,也在悔改,并不介意讓更多人看見。最重要的是我要深深記住,並且用行動來改變。」

人的本性裡本來就有很多墮落、軟弱、愚昧的成分,包括最近的中國版 #metoo 運動再次提醒我們,要承認這一點,乃至誠心懺悔,對任何一個人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每一次悔改,也是讓我們獲得新的生命的開始。因此,耶穌曾經連續用三個比喻(失羊的比喻,失錢的比喻和浪子的比喻)來說明一個道理: 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和合本 路加福音 15:7)

由於這是一篇觀點,不是記錄,最後我把它放在了「90後」這個欄目裡面。
Categories
亂翻書 | Reading Everything

西部世界,阿飛正傳和小李飛刀

《西部世界》(Westworld)可能是近年來最受人們喜歡的電視劇,證據是從第一季到第二季,網路上都有許許多多的分析,甚至是逐集逐幀地解讀。諾蘭夫婦是構建故事的大師(注意,不是「講故事」),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經費給他們肆意玩弄時間線的結果,就是《敦刻爾克》想做而做得不夠好的,讓人追著去解謎的樂趣。

Categories
跟蹤90後 | Born in 1990s 身邊的人 | People Around

愛情裡有一種美,叫「我想為你堅持多一會兒」

D 同學,女生,生於1993,目前戀愛中

Q:你覺得愛情是什麼?

在現在的狀態裡,我比較傾向於把愛情當成一顆糖。我們和對方分享甜蜜的事情。當然,也會有一些不甜蜜,讓人惱火的時刻,但更多時候我會把戀愛當成一顆糖,只是單純的、分享甜蜜的事情。

Categories
亂翻書 | Reading Everything

舊文 | 教育是不帶走人成長的勇氣

上週在看舞台劇《聊齋 Why We Chat》的時候,中場休息忽然看到舞台報幕上宣佈,時隔三年之後,林奕華的音樂劇《梁祝的繼承者們》在九月就要第三度重演了。對我來說,則是從2014年之後的四年漫長等待。在這期間,我和很多朋友分享他的音樂,他的其他戲劇。但我知道,對我來說,《梁祝》是原點,我是從這部戲開始,學習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學習一種度過日子的方式的。

所以在開演之前,我決定把兩年前為教育研究項目「開課」寫的這篇雜文搬回出來。它並不全面,也不是專業劇評,但我希望有人看完之後,會有興趣走進他的劇場,他的世界。

你還可以點進這部音樂劇的原聲帶裡,感受一下十八首歌可以帶給你的衝擊。
Categories
跟蹤90後 | Born in 1990s 身邊的人 | People Around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小哥

我係今場唯一一個香港人。香港有八間大學,本科生呢大部分都係香港人,研究生大部分都係大陸人。因為,香港人一般都想本科之後出來搵嘢做賺錢,我(讀研究生)純粹係為咗逃避「社會責任」,哈哈哈。

Categories
共創論 | On Co-creation

關於賦能

前天早上(6月27日),我終於收到期待了好幾個月的 The Matters 項目的內測邀請,這篇議論是我在裡面發的第一篇文章。

前幾天在一期播客節目裡,主持人任寧提到了他對「賦能」(empower)這個詞的一些看法,大意是:今天不少(尤其是搭載了人工智能算法的)互聯網產品都熱衷於標榜自己「為用戶賦能」,抖音會說它賦能普通人,讓他們的才藝被更多人看見;今日頭條會說它賦能讀者,去發現自己喜歡的內容。但其實,今天的互聯網產品甚少真正賦能我們去做什麼,只是替用戶做出了某些選擇。它們的用推薦算法替用戶選擇他們要看什麼內容,并不能幫助他們發現好內容,也無助於用戶走出自己的 filter bubble。

Categories
亂翻書 | Reading Everything

愛的習得

早上又把禾木的「愛情社會學」文章認真讀了一遍,想起了好多東西。

整篇文章的開頭提出,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我特別認同,這在聖經裡面就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主題。福音書裡耶穌也告訴我們,要真的學會愛,你要學會放下自己去無條件地愛神。也就是學會超越「注視自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