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 Lance,是個基督徒,哲學、人類學和藝術愛好者,自以為在做「社會創新」的工作,目前正在讀研。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世界的理解完全是由小說和哲學對話構成的。直到幾年前,我才發現,雖然這給了我很多關於本質的知識,但我卻對這些知識在現在的這個時間裡面如何呈現一無所知,於是我對人類學產生了興趣。因為有一天,有個朋友對我說,「人類學是哲學的實踐面」。
「怎樣的生活值得一過」,是自蘇格拉底時代起就很重要的哲學問題;「讓人類對自己的存在方式有更多的選擇」是我最關心的社會實踐。於是我有了我現在一做就是七年的工作:致力於借助溝通和技術的力量構築平台,推動不同的人和組織都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合作,解決共同關心的問題,並且讓這樣的事情有長期存在下去的可行模式。
當然了,人類學和哲學並不僅僅關於如何行動,更關於如何理解。所以我視觀察、閱讀、散步以及和朋友待在一起為我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同時,我是個以文字思考的人,對於書寫有很深的情結。雖然本身技藝不佳,也不具備一個作者所必須的強烈的表達慾望和隱喻的密度,但我還是習慣於第一時間把我的想法用文字寫下來,然後分門別類放在不同的「盒子」(idea box)裡。(我總覺得比起一個藝術家和創作者,我更慣於做一個聆聽者和用语言来定义对一些事物的理解的人,勉强可以说是 critic?我自己也希望向創造對話者更靠近一些)
這些「盒子」裡,有以「閱讀」為形式,書寫戲劇、書籍和生活現象的專欄「亂翻書」;
觀察身邊人和同齡人的兩個人類學筆記項目「身邊的人」和「90後」 (後者是和朋友 carc 某次聊天的產物,我們都以各自的方式觀察和紀錄身邊的同齡人);
想要結合我的工作和我日常的關注,以共創視角看待當今時代的媒介、科技和商業風景(某種程度上的「新宗教」)的協作計劃「共創論」;
因為朋友 Vivi 的一次邀稿,於是開了一個探討人與物的專欄,我暫時叫它「人·物」。
寫過(一首)歌詞,偶爾也寫詩,通常在我苦悶的時候產量特別高……
然後有一天我開始想,每個「盒子」都是我,這些「我」之間又該如何連接呢?於是我就拜託朋友和我一起建了這個博客。River Tethys 是科幻小說《海伯利安》(Hyperion)裡面一條流過200多個星球世界的河流,人工智能們用遠距離傳輸器打通每個星球,讓水在其中流動。你可以搭著船,從一個星球去到另一個星球,就像我們能在故事中認識一個又一個生活在不同時空下的人,就像一個又一個「盒子」連成「我」這個人。
我希望這個博客成為存放和交流對世界的「理解」的地方,目前上面放了「身邊的人」、「90後」、「亂翻書」、「人·物」和「共創論」五個欄目,我還會逐漸把其他分散在不同地方發佈的內容也沉澱一份在這裡。如果你想了解我,那麼除了約我喝酒之外,這裡大概是最好的窗口之一了。當然,如果這些為我自己而寫的東西能有幸引起你的任何想要說些什麼的衝動,歡迎給我寫信,電郵地址我會在最下面奉上。
那麼,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