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共創論 | On Co-creation

場、場域和卡波耶拉

如果你曾經參與 YITOPIA (一起開工社區)的 innovative workshop(創新工作坊),無論是「共創下午茶」,還是其他更加深度的探討,一定都會聽到共創官引導者打著這三張 keynote 和大家講解,這場工作坊中大家需要注意的原則:

Categories
共創論 | On Co-creation

關於賦能

前天早上(6月27日),我終於收到期待了好幾個月的 The Matters 項目的內測邀請,這篇議論是我在裡面發的第一篇文章。

前幾天在一期播客節目裡,主持人任寧提到了他對「賦能」(empower)這個詞的一些看法,大意是:今天不少(尤其是搭載了人工智能算法的)互聯網產品都熱衷於標榜自己「為用戶賦能」,抖音會說它賦能普通人,讓他們的才藝被更多人看見;今日頭條會說它賦能讀者,去發現自己喜歡的內容。但其實,今天的互聯網產品甚少真正賦能我們去做什麼,只是替用戶做出了某些選擇。它們的用推薦算法替用戶選擇他們要看什麼內容,并不能幫助他們發現好內容,也無助於用戶走出自己的 filter bubble。

Categories
亂翻書 | Reading Everything 共創論 | On Co-creation

再論「文化」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 Oliver Ding 老師談到他一個過去的研究,主題是「從零到一,建構學科視角」。一時心血來潮,翻出了這本我很喜歡,但是一直沒有看完的文化人類學教科書,叫《像人類學家一樣思考》。

Categories
共創論 | On Co-creation

文化

蘋果在今天是如此成功,人們都在津津樂道它美好的設計、封閉卻好用、對創造行業的支持…….但這些不是根據今天的市場洞察而決定的,而是來自於「歷史」——喬布斯為蘋果帶來的氣質和一直以來的堅持。這些堅持在當年還一度「失敗」了,喬布斯被迫離開他創辦的公司,蘋果瀕臨死亡……

Categories
共創論 | On Co-creation

獨角獸公司

最近反復閱讀德勤2017年度的人力資本趨勢報告(誰能想到我竟然有一天會讀這種東西),它的主題是企業應該建立數字時代下人力資本管理的「新規則」。

Categories
共創論 | On Co-creation

灣區如何共創

11座可能在產業上有著某種互補的城市被政府的力量整合成了一個「灣區」。很多製造業的先行者預言這是個共創的好時代。一直在做共創的我想到的,是如何「共同看見」。

Categories
共創論 | On Co-creation

忽略所有規則

維基百科(Wikipedia)是一個我身邊的人和在自媒體上幾乎不再提及的網站(當然,這不代表它已經消失,今天還有大量的人在使用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