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在今天是如此成功,人們都在津津樂道它美好的設計、封閉卻好用、對創造行業的支持…….但這些不是根據今天的市場洞察而決定的,而是來自於「歷史」——喬布斯為蘋果帶來的氣質和一直以來的堅持。這些堅持在當年還一度「失敗」了,喬布斯被迫離開他創辦的公司,蘋果瀕臨死亡……
實用一點來講,我們可以說蘋果有今日,是因為適合蘋果的時代來到了,它抓住了人的一些本質的東西(儘管20年前這些東西還不被人視為「本質」),創造了時代的風口。但我更願意這樣理解:它首先是蘋果的文化,其次才是今天我們對科技消費產品該是什麼樣子的主流看法。
喬布斯當年有一個著名的「市場調研無用論」(相對應的就是大家所調侃的「現實扭曲力場)。但其實他並不是真的認為用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是更本質的東西:產品需要理解用戶需求,文化卻不能跟著市場走。如果為了適應「市場調研」的結果而否定自己的歷史,就等於否定自己的文化,也等於否定自己本身。如果當年的蘋果為了適應當時的呼聲而變成 IBM 或者微軟的跟班,那麼今天的蘋果(如果還存在)就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了。
對「一起」來說,共創,扁平化,社群式地工作,內外邊界模糊,相信創造多於「拿來主義」,認為人的心靈成長跟企業效能同等重要……諸如此類是它的歷史,也是這班人的文化基因。有時候,與其去糾結這樣「合不合理」,不妨也來想一想「它的存在會帶來什麼樣的意義,會帶來多一個甚麼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