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如今在這城市的任何地方買東西,都逃不掉兩樣東西,一樣叫「會員」,一樣是「信貸」。通俗一些,現在連買包紙巾店員都會建議你用小程序註冊個會員,買隻橙都可以領個門店紅包,用花唄分36期還。
兩年前我曾經說過,「微信支付推出了提現不收手續費的個人收款碼,而支付寶則借 AR 技術試圖讓紅包無處不在,也許終有一天這會成為生活方式裡面再也不可分割的部分吧。」
這些在兩年後的今天已經成為了社會的現實。人們發明即時無擔保轉賬,用得最多的是在宵夜檔找數;人們發明 AR,用得最多的地方是過年掃「福」領紅包。High tech low life,今天的中國大陸就是一個賽博朋克社會。我有時還會想,在一個無現金社會裡,乞丐如何生存?
要我「成為會員」,無非是想要和我建立一種關係,你用各種對未來「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多、更好的東西」的預期來換取我再次選擇進入這家/這個系列店的承諾,並且獲取我的各種行為數據來優化它們的產品和商業模式。每到一些特定的日子,還要用各種短信告(hong)知(zha)我,提醒我:有金你都唔執?
說這些並不是要做甚麼價值判斷,但這讓我想起「一起」對面富邦中心的全家。兩年多前,我還住在西門口,有一天我吃膩了靚點的早餐,於是決定看看全家會不會 have something to offer。我走進去,買了一個「糯米皇」,就是比一般糯米雞 size 大一圈的糯米雞,那是我吃過得第一款裡面的雞肉不帶骨頭的糯米雞!於是我開始每天上班路上都去買一隻,並且獨沽一味,不肯妥協。如此一個多月之後,當我走進全家,店員姐姐不等我說話就會開始向我通報今天大糯米雞的狀況。有時她會改值夜班,我深夜回家路過的時候,也會開始隨便聊上幾句。(當然,半年後我還是辦了一張全家的會員卡,不是因為優惠,而是因為盛情難卻。)
兩年來,我們心照不宣,見證著她從店員,到店長,到帶著幾個新人當班。有趣的是,有時那些新人也會對我說那些只有她會對我說的話,比如「你的積分再不用就過期了哦~」看來,熟客也是可以繼承的。
在我這等老古董的心裡面,「建立關係」本是這樣一種東西,講究機緣,要花時間,每一段關係都是不一樣的。和人是這樣,和一家店(其實還是裡面的人)也是這樣。
這樣麻煩又美好的事情,最好是有,但不要太多。相談甚歡,未必需要加微信/facebook/telegram;對於大多數的店,我亦只希望保留不期而遇的驚喜,和一種交流的「當下性」(Improvisation)。走進店門之前,你不需要記得我,我也不想時時被你提醒,每一次見面也是熟悉而又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