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 Li 是一個高級的自由職業者,從週一到週四都服務於不同的機構,為他們提供咨詢、知識管理等等支持,他也是我供職的「一起開工社區」的「週四共創者」。Stan 是個十分自律,喜歡觀察自己的人,幾天前我告訴他「身邊的人」計劃之後,他就給我寄來了這一封信,是他對自己的一天的記錄。
於我而言,做一個自由職業者,最重要至少有兩個素養:
盡心利他,高度自律。
我覺得如果做全職哪怕稍微馬虎下,不出大錯,到時到點還是有月薪到賬的,但作為一個自由職業者,如果工作比較馬虎、甚至出點小錯,我可能拿不到一份報酬,直接就面對生存問題了。所以我認為,做一個自由職業者,利他之心會要更加加強,持續能夠助力到客戶,自然總會有自己的回報,至少這種負責和認真,我覺得會極大釋放自身創造力和成長空間。
此外這種利他的實現,我覺得離不開高度的自律,怎樣的自律呢?我的理解是,好好地規範自己。不斷提升自己涵養,不斷好學深思,不斷通達而不執著。不然以自己昏昏,又如何使人昭昭呢:助力客戶明朗、通達、事業推進?
【晚上 10:30】
此刻會響起睡覺的鬧鐘,提醒自己早點入睡。我覺得熬夜對身體不好,如果非得有什麽要熬夜加班做的,我會選擇早起來做,比如早上四五點。也許太早起也不見得對身體就好,但比起身體運作了一天還得熬夜作戰,讓身體休息幾個小時的早起,我覺得對自己還是好點的。另外,早起也有助早上能實現早睡,我覺得也因此幾乎沒有失眠過。
【早上 5:00】
只要身體沒啥病痛,這個點鐘我會先起來一次。曾經從中醫學、佛學一些文章看到說早上 5:00 起來,能把握住身體升起的“陽氣”,這個點鐘如果醒來了,活動活動,這一天自身力量會十足。當然我知道這些觀點歷來有爭議,只是我覺得自己受用,適合自己,於是我堅持下來了,只要沒病沒痛,早上 5:00 起來清醒一下。
這點鐘起來做什麽呢?由於我信佛,所以這個點鐘起來,我會讀佛經以及念佛(念“阿彌陀佛”),這個過程持續 30 分鐘。於我而言,我認同宗教是一種愛的教育,每天這樣的習慣,在於在讀經與念佛過程,讓自己靜心回看自己、反省自己,提醒自己,做人做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此作為新的一天最初的“熱身”,可以起到清醒、提醒、告誡自己的作用。這個做法,我覺得長期以來受益匪淺,堅持下來了。
念佛與讀經完成後,如果還有困意,我會睡到 6:30 再起床,如果不困,那就直接起來開始這一天的事情了。
【早上 7:30 – 早上 8:45】
這個時段,我主要做兩件事,吃早餐和早晨閱讀。於我自己,早餐會很快吃完,大部分時間進入早晨的閱讀。作為早晨閱讀,我主要是讀精神層次上的書籍,比如學習佛經的講義、反覆看古代經典如《論語》、《群書治要》等等。這些書於我,猶如有“撥開雲霧,見青天”的作用。因為每天面對那麽多人與事,那麽多大爆炸般的資訊,我覺得免不了會容易迷惑、陷進去。這些經典或者古籍,它們給我一種感覺是什麽呢?—“通達”,對很多人和事,有通達的見解。雖然它不會直接告訴我怎麽做,但它能夠讓我的心清凈起來,我覺得一個人能夠高度清醒,很多事情就會有了辦法了,而且不是那些不好的辦法。
【早上 8:45 – 下午 5:50】
這是我主要的工作時段。近年來,我作為一個自由職業者,主要以“第三方協作者”角色開展業務:
(1)在工時上,把周一到周五,長期固定地“出租”給不同的客戶,有企業,也有公益組織。比如現在持續1年的逢周一逢周二為一家咨詢公司服務;持續1年的逢周三為一家公益組織服務;持續1年的逢周四,為一家創新組織服務。目前周五暫未固定,屬於機動時間,有待合適的業務。
(2)在角色上,是以第三方協作的角色。第三方意味著不是全職,協作意味著不是零散地單次支持,也不是停留在簡單給予咨詢顧問那樣服務,而是長期地陪伴客戶,與客戶分工一起把其想法與期待落地。
(3)周一到周五每一天在這個時段的工作內容是不同的,因為不同客戶有不同的協作內容。主要的工作類型有:梳理、分工落地、過程賦能。也是我對客戶主要三種利他的形式。
梳理:
如果這一天主要工作是為客戶做梳理,那麽這個“梳理”主要是如何助力客戶把握一個外在機會,如何助力客戶把現有一個事情做得更好,如何助力客戶把一個內部問題給化解。
這種梳理,可能是一對一的,比如與某項目負責人進行一次主題溝通,比如在社工機構進行一對一督導等;也可能是一對多的,以一個引導會議,與一個團隊一起把某個事情思考清楚,然後能一起做起來,比如新產品構思/新業務的構思等等。
這種梳理活動,我的主要工作理念是,我相信我的客戶與團隊自身具備處理問題的能力,只是可能需要通過梳理,脫離某些執著,回歸某些自身具備的智慧與清醒即可。
所以這種梳理的工作,主要步驟有:
step 1 和大家確認下主要議題/問題是什麽;
step 2 把問題攤開、展開,看看都有些什麽;
step 3 攤開展開之後,一起看看有什麽發現,有什麽新的疑惑;
step 4 在這種新的發現與新的疑惑之中,一起想想怎麽做。
在這樣的大方向下,根據不同的主題,可能會靈活選擇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去進行梳理,比如用商業畫布、思維導圖、表格、問答、畫畫、拼積木構思等等。我覺得這些方法不必過多去判斷優劣,因為我覺得如果智慧是“本體”,那麽這些方法和工具是“這一體的多面”,哪種方法我覺得合適這種情況,有感覺,我就會選擇這種,但不會說每一次都非得用哪一種。
那麽有什麽能夠推動我們更好選擇合適的方法與工具呢?我覺得是一種心態,盡心利他,在這個梳理過程,體現的就是努力去“體貼”對方。先弄清楚對方找我來梳理的關鍵期待和痛點是什麽,也努力理解他們認知模式與行為習慣,在這個基礎上,找到合適的工具與方法,來開展這次對客戶的梳理服務。
這個過程不容易,不過我覺得,持續抱有盡心利他的心態,這種多為別人考慮的思維模式,會引導我及時修正,助力到客戶。
分工落地:
從形式上看,我這類自由職業者,屬於獨立咨詢顧問類型。而咨詢顧問是個操作空間很大概念,可以僅僅滿足於戰略層面給建議與建模。也可以深入到與客戶一起做起來。
對於作為一個第三方協作者而言,我覺得不能僅僅給短暫性服務,而是一種長期的服務,這就是:
一起想,一起做。
我覺得這是良性的循環,因為要一起做,在想的時候就不會只是天馬行空,因為自己也要說到做到;因為要一起想,那麽做的過程就不會是做好自己那個分工便是了,而是在自己這邊做的過程,如何能夠有一些有價值的思考產出,給到客戶,讓我們一起做得更好。
過程賦能:
於我而言,這種過程賦能,可以概括為“知識管理”。我對這個“知識管理”理解,可能不完全與業界學科定義完全吻合,但有很多共同之處。在我服務客戶過程,這種“賦能”體現為三種行為:
(1)相關知識與資訊不定期分享:比如加了客戶微信後,我會備註對方的職業、從事業務等等,隨著接觸時間久了,我會努力跟進、理解和記住各個客戶新的情況。在這樣基礎上,我會不定期抽空看許多網站、報刊、雜志、微信訂閱號的信息。這種看一大堆信息的意義,於我而言,不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我會建立在閱讀經典上),而是及時了解下最近大家都在聊什麽,有什麽新的概念、事件出現了。由於這些資訊與信息的總體特征體現為“繁雜而碎片化”,所以我主要做的是一種“傾聽”姿態的閱讀,然後選擇那些我覺得有利於我客戶思考、反向思考的信息,推送給客戶或者建立起來的工作群裏。一些資訊我覺得不僅利於客戶,也利於許多人的, 我會放在諸如微信朋友圈或相關社群裏,也期待讓更多人受益。當然這種選擇與分享不能都保證都做對,這意味著我要做好它,要持續提升自己的涵養,利他前提,不僅僅是一種真誠,也是一種自律—自己也要不斷精進提升自我。這樣我的轉發和分享,才能夠成為一種“善知識”提煉與傳播。
(2)隱性知識挖掘與提煉:這意味著在一起工作過程中,思考如何助力客戶有效發現自己、有效借鑒他人。所謂有效發現自己,就是看到一些可能是客戶身上亮點或者所做事情的亮點,幫助提煉出來,甚至可以形成一些方法論,適用到更多日常實踐中。比如此前,我通過與客戶持續訪談形成一篇篇文字記錄裏去與客戶共同思考,逐步提煉出這種客戶或者客戶公司工作方法論、業務模式等等。另外一種隱性知識的挖掘與提煉,就是如何助力客戶有效借鑒他人。所以有時候這樣的一天工作,我會學習各種相關業務案例,從中嘗試提煉出這些案例背後的原則、理念、方法、技巧,整理成案例分析文章或者技巧“工具箱”,給到我的客戶,以資參考。這麽做意義,主要是我們通常看到的許多案例、資訊,都很少以、也很難以“學以致用”導向去成文,因此我們如果要學借鑒、要善用新的概念與技術,我們需要對它進行解構重組,重組為能夠為我所用的那種“文體”與格式。
(3)讓提煉出來知識發揮更多價值:在客戶與我一起行動過程,我們可能不斷把一些自身與第三方隱性知識進行提煉出來,那麽這種提煉出來我覺得便是一種“顯性知識”了。既然顯現出來了,那麽它要發揮賦能作用,為客戶的事情賦能。怎麽賦能呢?我覺得至少有兩種方向,一種給客戶帶來新的服務;另一種給客戶帶來新的對外產品/業務。前者意味著,這種知識提煉出來,它能夠成為客戶自我管理、客戶組織內部管理一種很好知識與工具,從而我的角色,主要是幫到客戶把這種知識與工具“運營起來”,提升內部團隊成長、提升工作效率等等;後者意味著,這種知識提煉出來,可以成為客戶的知識資產,可以成為一種產品/服務,成為客戶對外新的業務,而我的角色,就是如何與客戶一起把這個知識打造為一款有價值的產品/服務。
【下午 5:50 – 晚上 10:30】
這個時段,我比較不定義它是什麽。可能是加班,也可能是買菜做飯,陪家人看片子等等。
【晚上 10:30】
此刻會響起睡覺的鬧鐘,提醒自己早點入睡……
(新的循環開始了)
April 22, 2018
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西五路LAB」(ID:xiwululab),原標題「察己 | 这个自由职业者的一天」,原文使用簡體中文。 關於「身邊的人」
作者:
Stan li
自由職業者 / 88 後 / 6 年工作經驗
現居地:廣州
【長期專註】
推動企業商業向善、高效與可持續公益、組織/員工學習能力提升。
【業務範圍】
為企業 / NGO提供:(1)新產品(及服務)研發與落地支持;(2)組織架構與業務流程構建和優化;(3)員工培訓;(4)知識管理體系搭建支持。
【服務方式】
以“第三方協作者”角色,定期上門駐場辦公、線上協作,簽訂長期包月服務。
【目前業務狀態】
正在擔任一家創業公司首席知識官、一家創新組織外部共創者、一家社工機構顧問(轉型、可持續方向)與社工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