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亂翻書 | Reading Everything

讀者回信

《愛的算法》漂流一個多月,今天收到了 Yeeman 的札記,看了之後超級感動。

不禁開始想,靈魂和肉體是甚麼關係呢?為甚麼有的人要不斷把自己逼到某種極限狀態(例如極限運動、例如戰爭、例如自殘),才會覺得「我活著」呢?曾經看過一本叫做《全金屬狂潮》的輕小說,裡面提到一個十分聰明的人工智能「AL」的養成史。一開始的「AL」只是一台電腦,無論科學家怎麼調試它的算法,它也只和普通的 AI 一樣;但是當科學家給它裝上一副鋼鐵的軀體,讓它和一名士兵共赴戰場──它立足在大地之上,感受著土地、空氣、爆炸、各種移動、巨量的信息交換以及戰士的腎上腺素──之後,它開始產生了類似人的情感和行為,甚至是在小說設定裡只有人的某種特殊腦電波才能引發的超自然現象。

另一方面,《攻殼機動隊》裡面,塔奇克馬們討論過「生化機械人」(Android)和「義體人」(Cyborg)之間的差別:「ghost」(這個詞在這部作品裡面大概不能簡單地翻譯成「靈魂」)。因為人的ghost不是簡單的信息的集合,所以即使是複製轉移本人的記憶和生活環境並不能真正地複製一個人。因為這一個差別,所以無論生化人長得多麼有機,多麼像人類,它們都永遠不可能被視為人類;而人類,因為擁有ghost,所以無論往自己身上添加多少「機械」的元素,甚至全身除了大腦和脊髓之外都替換成機械義體,他們都可以稱自己是「一個人」。

但是這個「Ghost」到底是什麼呢?恐怕連士朗正宗也不一定答得出。不過我們可以考慮用它的一些被認為是它特有的屬性來描述它。我們知道,當人工智能越來越接近人類時,這些屬性似乎也在變得越來越少。但至少有一樣,我相信是ghost的重要元素,那就是「愛」。唯物論和二元論者會爭吵,「愛」是一個複合的物質過程還是只能訴諸超自然的「靈魂」(soul)?如果是前者,是不是就說明愛也可以被模擬和再現,就像《愛的算法》裡面患了抑鬱症的女主角所擔心的那樣呢?我對此還是抱著一種比較樂觀的不可知論的態度吧。我不知道「愛」是什麼,但我相信所有對「愛」的模擬其實也都源於愛。只有對有愛的人,能產生「愛」的算法才有意義,不管這種算法(如果存在)由誰人設計。也就是說,那一刻的感覺,怦然心動,或是雙手掩面不能自已,也絕對是真實的。

March 20, 2015

By Lance Yip

基督徒 / 博物學&人類學發燒友 / 搖滾樂迷 / 維基百科漫遊者
Christian / OTAKU of Natural History & Anthropology / Rock n' Roll Fan / Wikipedia Wande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