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Wikipedia)是一個我身邊的人和在自媒體上幾乎不再提及的網站(當然,這不代表它已經消失,今天還有大量的人在使用維基百科)。
原因應該有很多,可能是我離開學校太久,大家一起為了學術查閱文獻的日子早已不復返;可能是因為不能自由訪問的時間太長,以至於很多人已經忘記了它的存在;可能是開放、共享、協作、創新的萬維網精神(World Wide Web,不是互聯網 Internet)不再讓人激動;也有可能,讀百科、製造一本百科,把世間古往今來眾多的物事準確地描述,分門別類地存放,這種博物學式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小眾的甚至是過時了的生活方式。
我覺得更有可能是,和現在那些動不動就融資數以億計,聲稱自己更懂用戶需求(其實主要是人類的劣根性),忙著 disruptive innovating 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相比,它顯得像個博物館裡人畜無害的老古董(儘管這個老古董自從誕生以來就沒有掉出過「最佳網站」的 top 5),更何況,這個老古董還是非盈利的。
但在我看來,這個「老古董」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共創組織。(這樣的組織到今天也為數不多)
它有明確的內容和目的:創造一部自由的百科全書;提供一套能讓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有能力連接上網、對「創造一部自由的百科全書」感興趣的人都能參與創作的方法和工具:Wiki 系統;隨著時間發展,它生長出了一個用於維持運營的維基媒體基金會、一個既開放,又關係緊密的共創者社區,這個社區維護著這個項目,為它制定目標和節奏。
雖然強調大眾參與,但共創仍然是有門檻的,它叫「智性」(Intellectual)。在維基百科原則性的五大支柱(相當於每個開放社區都需要有的社區公約)中,有兩條描述了它對「維基人」(維基百科社區成員)的信念:
截自維基百科專頁「五大支柱」
我想最能體現這種信念的一條規則,叫做「忽略所有規則」。維基百科的相關專頁上面是這樣描述這條規則的:
“ 如果有規則妨礙你恰當地改進或維護維基百科,請忽略該規則。 ”
在為維基百科做貢獻之前,你並不需要閱讀任何規則。如果你按照常理行事,那麼你通常都會是正確的;即便是錯的,也不要緊張。因為即使是最糟糕的錯誤也是很容易糾正的:頁面的舊版本仍然保存在頁面歷史中,可以復原。如果其他人不同意你的編輯,他們一般會和你深入且有禮地討論,並找出解決之道。所以不要擔心。大膽去做,享受建立這一自由百科全書的每一分鐘。
規則的力量並不源於一個頁面被標記上了「指引」或「方針」,而是反映共同的觀點和眾多編者的看法與做法。
規則的精神高於規則的言辭。建立自由的百科全書這一共同目標更凌駕於兩者之上。
遵守規則的重要性,比不上判斷明智、考慮周全、體諒他人,切記判斷明智並不只通過那些同意你觀點的人反映出來。
使用常識,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享受創造的過程;尊重共識,更尊重彼此,這樣的人才配「忽略所有規則」。
既然是有門檻的,為什麼又說「人人都可以參與共創」?
因為每個受過現代教育的成年人理應都懂得這些特質。也因為維基百科一直把參與其中的人視為文明理性的人,這群人才會把他們的這一面顯現出來。所謂「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 6:31)
共創能落地嗎?共創真的能有好的結果嗎?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我們所看見的是一群「Don’t make me think」的巨嬰,還是擁有足夠 insight* 和理性的文明人;取決於我們想讓共創服務於在人類永遠滿足不完的慾望裡求生存和獲利,還是在一項比個人的利益更深遠的事業裡享受一起創造的樂趣。
也取決於我們正在為我們相信的事情做甚麼。
*這裡提到的 insight 並非我們常用在商業領域的「洞察」,而是心理學意義上,指代人能夠認知自己身處的狀態、知道自己某刻正在思考什麼的能力,接近的詞語是「反思 reflection」或「內觀」。相關引用見科幻作家姜峯楠(Ted Chiang)的文章。 **文中的鏈接大部分通向維基百科,如果你在國內想點開它們,請使用特別的方式上網。 ***關於維基百科的誕生,你還可以看創始人 Jimmy Wales 在 2005年 TEDGlobal 大會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