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英老師(下圖右三)是一位人類學教授,也是一位優雅真誠的前輩,長年往返南韓和中國,研究貧窮、社會創新等議題。和老師聊天是我很長一段時間裡最沒有負擔的一次交流,我們只是互相提問,講述自己的見解,互相啟發或是發現原來我們都曾被同一本書觸動,沒有時間限制,沒有目標壓力,只有一見如故的好奇心。
和人類學家聊天永遠都是一種愉快的體驗,因為他們常常是最善於傾聽,和鼓勵你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說出來的人。我想我大概有那麼一些天賦吧,我有一個癖好,在一些場景裡遇到一個陌生人(或者一個動物),會不由自主地想知道 ta 從哪裡來,ta 喜歡什麼,ta 是怎麼 ended up here 的……但我又不喜歡主動走過去問,所以很多時候都要依靠共處足夠久的時間後自然的開口,幸運的是,不少人願意對我付出他們的信任。我覺得這種交談,每一次都非常珍貴,所以一直有記住這些「身邊的人」,並且在不會太個人化或者涉及私隱的範圍內把它記錄在自己的社交網路裡面。昨天 Keledoll 看到了,說「有人類學觀察筆記的味道,開個公眾號連載下?」我忽然想起了一早搭好了,卻不知道該寫些什麼的這個博客,乾脆就把所有的這些「身邊的人」,作為這個博客的第一個欄目吧。(點上面的標題就可以看到這個欄目的所有文章)
這個欄目也接受投稿。那天看完《無問西東》,carc 和我說,她覺得,電影裡面三個故事,三個時代,前面兩個(二戰和文革時期)的年輕人都能深刻地感覺到自己和時代的連接,做出自己「老了以後有話可說」的選擇;只有張震飾演的現代,是那麼的無力。我想是今天這個時代,故事成了塑造品牌和拉投資的道具,太多經過修飾和碎片化剪輯的故事,反而讓人越來越看不到希望。這時候,卸下產品經理和品牌總監的「偶像包袱」,換上人類學的眼睛,觀察和記錄自己和身邊人的真實的一舉一動,或許能給到人一些繼續走下去的力量吧。我希望有朋友願意和我一起記錄和分享。
如果你有故事想要分享,歡迎給我寫電郵(地址在下圖,感謝筱潔設計)。除了我會把你分享的故事署名貼到這個博客和我的社交網路上,也許我們還可以做另外一件很「古典」的事情,那就是給對方寫信(當然是電郵的信)。這份邀請沒有任何物質上的報酬,但我相信願意這樣做的人會在裡面找到自己的樂趣。
對我來說,人類學不僅僅是一門學問,或是一種職業身分,它是「a practice of philosophy」,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善於觀察和洞察,見證人類生活之多樣,進而反思人應該如何開展生活。人類學者作為生活實踐,也是我目前最嚮往的一種狀態了。
多謝收看,歡迎來聊。